剛剛過去的2013年,“出海”是中國乳業的熱門話題,既有龍頭企業伊利全球織網的三次“出海打樁”,也有其他乳企各種形式的“中外聯手”。馬年伊始,乳業的下一個海外大動作出自誰手落子何處也引起了各界的猜想。
  對於這波出海浪潮,乳業研究員宋亮認為,一方面是隨著國內消費需求的日益增長,企業需要用全球資源滿足消費者的需求,因此加快海外奶業資源的佈局是必然趨勢。另一方面,世界乳業發展到了產業鏈全球化階段,主動走出去的企業能在全球產業鏈中占個更有利位置。因此下一個乳業海外舉措,勢必延續這一趨勢。
  以龍頭企業伊利的海外戰略為例。2013年4月,伊利在新西蘭投資建設的年產4.7萬噸嬰幼兒配方奶粉項幕2013年7月,伊利與美國最大牛奶公司DFA(Dairy Farmers of America)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係;2013年11月,伊利與意大利最大的乳製品生產商斯嘉達公司(Sterilgarda Alimenti S.p.A.)達成了戰略合作。這三項合作,分別在大洋洲、美洲和歐洲打下樁子,使得伊利成了唯一在三大洲都有布點的中國乳企。
  分析上述三項合作,可以看出,無論是美國、新西蘭還是意大利,都有這樣幾個特點:一是乳業技術成熟,管理嚴格,信譽良好;二是當地資源稟賦優勢,原料奶價格和中國相比具有比較優勢;三是這些國家本身就是乳業技術和資源的輸出國。
  綜合上述分析,宋亮認為,按目前世界原奶產連前三位的是美國、印度和中國,但印度的乳業管理問題較多,與印度企業合作可能性不大,所以下一步不排除與美國企業深化合作;按全球原奶價格,排名前三的是日本、韓國、挪威,中國排第四,當然也不太可能和這幾個比我們原料還要貴的國家進行資源合作,但日本的益生菌研究很有特色,不排除專項合作;按乳業發展模式和研發情況,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地廣人稀,奶牛大量放養,美國是放養和集約化養殖混合模式,而歐洲比如荷蘭,因為土地資源緊張,集約化養殖研究和實踐最深入,所以與歐洲國家的合作借鑒作用更大,是個更好的選擇。同時,宋亮表示,目前我國乳業的海外合作以資源合作居多,但要更好地推動中國乳業自身的發展,提高中國乳業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地位至關重要,而這要依對乳業核心專利技術的掌握,因此希望中國乳企在新一輪海外合作中註重合作研發,掌握核心技術。  (原標題:伊利海外動作頻繁 國際化戰略凸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hgxkldfnxtf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